二〇二二年学院工作报告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在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船院人负重前行、风雨兼程、向难求成,走得很坚定、过得很充实、收获很精彩。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盯学院第二次党代会“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定位,紧贴师生员工的美好需求,聚焦“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和教育教学改革,较好地完成了第五届第二次教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
——党建引领更高质量发展。学院作为湖北省唯一高职院校代表,分别在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全省高校“清廉学校”创建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创建“清廉船院”案例被省纪委监委官网报道;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领导班子办实事28件,中层干部办实事134件;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服务队收到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感谢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双高计划”建设再结硕果。学院成为湖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智能装备制造与应用、数字商贸物流两个专业群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
——重点项目提质扩容。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获批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船舶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围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课程思政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3门,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案比例高达99.8%。
——“五育并举”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大赛创历史佳绩,“互联网+”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1项,“挑战杯”获省赛三等奖11项;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获男子团体冠军;团员青年全年开展志愿服务达40万小时以上;学院被评为“2018-2021年度湖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国际交流合作提档升级。受邀在第22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第21届华创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向50多个国家(地区)的千余所教育机构,推介了国际交流合作的“船院模式”。
——社会服务有力提升。积极服务“军民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年社会服务总量43万余人日,同比增长165%,到账总额650余万元,培训人次和到账金额均创新高。科研项目立项经费970.69万元。
——“美丽校园”建设深入实施。师生工作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持续改善,船院特色文化建筑群焕发新颜,环境育人功能不断彰显。
在收获这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标志性成果的同时,学院其它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启新发展。以创办职业本科学校为立足点,组织完成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印发《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汇编》,编写规划任务分解、年度任务分解清单。树立全局战略管理思维意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实施规划评估,开启了学院发展新征程。
“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顺利推进。修订项目绩效考核办法,设置项目化管理方案,研究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实施过程对标教育部“双高计划”项目监测平台要求。全年完成指标508 个,完成率达93.04%。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立首届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委员会,立项建设教材58部,完成31本新形态教材数字化资源建设。研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和10种类型人才培养方案模板,完成5个专业群和80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启动优质课堂认证工作,遴选18门课程开展优质课堂公开课,形成“课堂革命”典型案例。新增7个X证书试点专业,总计29个,专业覆盖率达58%。学生获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师获教学能力省赛二等奖3项。完成52门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建设。
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制订《武汉船院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细化落实工作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对涉及“五唯”有关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修订绩效考核管理规定,不断优化考核方式与程序。持续完善和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常态化诊改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学院诊改教学成果获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质量文化进一步确立。
(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出台“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方案。加强新时代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五育并举”各类改革举措实施,重点抓好“青马工程”“大美船院”“匠心船院”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共青团、学生会组织改革,召开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张宝”志愿服务队专业化建设继续强化。新增200平方米心理团体辅导室,心理中心建筑面积达到湖北省级示范中心标准。超额完成全年征兵工作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突破,初步建立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创新创业孵化机制。
招生就业稳中有进。积极应对新高考综合制度改革,2021年新生报到5259人,报到率96.66%,生源和质量保持稳定;技能高考人数再创新高,组考工作顺利完成;完成了高职扩招专项任务。积极提升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水平,大力落实就业困难帮扶,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6.02%,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就业事迹入选2021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星级示范案例。完善校友工作机制,制作《校友服务手册》,持续做好校友典型事迹宣传、校友服务、校友奖助学金评选发放,校友总会公众号推文138条。
(三)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夯实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师德建设宣传月”系列教育活动,参加专项学习150余人次。深化人才招聘方式改革,引进各类人才58名,其中青年博士8名。专职辅导员生师比达到国家标准。聘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国家技能大师等12人担任我院客座教授、产业教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顶层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首批认定通过233名。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8名教师完成中德双元制精英师资提升项目,11名教师参加中澳国际化双语双师建设项目培训。全年选派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700余人次,教师完成下企业锻炼110余人次。
科研实力有效提升。聚焦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成立学院技术技能创新研究院。围绕行业企业和地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建设“舰船动力设备优化设计与仿真协同创新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激发学院科研活力。全年公开发表论文261篇,其中中文核心17篇;各类权属知识产权99项;参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3部。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机制,制定产业学院管理办法,推动产业学院迈向国际化。专业群与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比例达到56%,高水平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换届,为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奠定基础。
国际合作稳步拓展。积极探索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化实践路径,持续推进中德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国际化合作。联合泰国、尼泊尔等国家教育部门和海外中资企业,搭建线上“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师资培训平台,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对国外合作方院校教师进行多批次线上培训。建成“海上丝路学院”和“鲁班工坊”,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工匠人才,形成了“以船为本、随船远航、走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特色办学模式,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作出积极贡献。作为湖北唯一受邀发言高职院校,在第22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第21届华创会上介绍学院国际合作典型经验。
社会服务特色创优。非学历继续教育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持续擦亮,全年为“政行企校”提供各级各类社会培训22万余人日,同比增长超300%,到账总额390余万元。积极服务“军民融合”,举办多期船舶类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得到省委军民融合办公室高度肯定。持续服务“三农”,为湖北省渔政从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得到省农业农村厅赞誉。学院被授予“武汉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资质、全省人事考试“优秀考点学校”。
文化宣传影响扩大。深入凝练学院核心办学文化理念,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军工特色文化体系建设,学院制作发布的党史故事《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的故事》,点击量达5万余人次。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争当青年先锋”为主题的“万名师生同上一堂党史课”,被学习强国平台聚焦。外宣工作持续给力,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荆楚网、中国教育在线等新闻媒体报道学院有关新闻550余篇(次)。新媒体宣传优势进一步凸显,官微综合影响力跻身全国职业院校微信公众号榜单前50。
(四)现代治理能力日益加强
政治引领不断强化。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活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切实加强学院党的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一岗双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问题导向,从严从实配合完成省委巡视工作。加强党内监督和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创建“清廉船院”,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清单,强化执纪问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涵养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依法依规履行审计职责,全年完成了9名离任中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8项基建维修项目的结算审计,审减金额113余万元。全力支持做好汉江大堤防汛抗洪。扎实做好援疆、乡村振兴工作。党员积极下沉助力社区治理。
依法治校深入推进。积极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与法院结对,进行《宪法》《刑法》《民法典》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制度“废改立”,强化制度执行,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修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对校内规范性文件及合同进行法律审查。推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应用,健全完善办文、办会、办事等工作规范。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严格落实上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署和要求,深入实施校园联防联控。推行“访客预约系统”,强化校园门禁管理。持续做好中高风险区域旅居史师生摸排、报备与处理。不间断动员组织师生开展疫苗接种。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校园环境卫生整治。
基础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克服疫情、连续雨季、地铁12号线市政工程建设等不利因素影响,完成智能航运中心、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室等8项重大基建项目,新建、改扩建船舶智能制造中心等19个实训室。室内体育馆改修建落成并投入使用。张之洞文化广场、素质拓展基地、篮球场等迁建,有效提升了学院实训教学条件和文化育人功能。
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完成学生食堂托管服务、汉钢雅苑学生公寓新一轮合作,学生用餐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充分利用零散空地,修整新增了部分停车场地。探索构建“服务型、保障型、协同型、效能型”的“四型”财务治理模式,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制定落实设备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实施国有资产管理。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成智能服务大厅一期,实现校园业务网上办、指尖办。强化图书、档案服务教育教学能力,开通学院VPN服务,创新开展中外文文献网上传递服务。2021年学院获湖北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
民生福祉切实加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就餐补贴提高、充电桩修建等实事广受好评。出台16条关于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见,开展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完成职工体检。推进民主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做好校情通报及信息公开。坚持落实离退干部的政治待遇和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组织开展了适合老同志的各类趣味活动。完成师生员工的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强化季节性易发传染病防控。重新选址修缮教工食堂,创新用餐模式,推出熟食便民服务,教职工用餐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平安校园夯实巩固。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平安校园建设机制。深入实施“七防工程”,警校联动,以案说法,深化反电诈教育。持续开展“119消防安全宣传月”“零点清查”等活动。改造食堂消防、煤气管道、食品检测等设施。架设校园行车电子监控显示系统,加强校园机动车管理。加大校园周边整治力度,确保校园平安。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多点散发的重压下,学院一路步履铿锵,一年成果丰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结果,是学院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勇于担当、团结一心、甘于奉献、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向广大教职员工,向可亲可敬的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学院、支持学院的社会各方,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发展阶段新使命,教育部“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新形势,以及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视野还要不断拓宽,我们的拼搏精神还要持续提升,我们存在的问题还要深入思考。目前来看,疫情防控带来的压力短时间内不会消失;学院办学空间难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地铁12号线、知音大道扩宽等市政工程对办学的影响还将持续;办学经费仍然严重不足;教师工作环境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有的是需要在发展中解决的,我们避不开、躲不了,唯有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总体部署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中期验收之年,也是学院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启动省“双高计划”建设、努力创办职业本科学校的关键之年。
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服务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51020”现代产业集群,切实执行学院党委决策部署,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统筹把握“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两大计划建设和疫情背景下的校园安全稳定,加快推进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本科学校创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双高计划”通过中期绩效评价;完成“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年度任务;生源与就业质量稳中有升;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全员聘用顺利实施;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教学竞赛、教育教学成果奖等重大专项力创佳绩;校企合作深入创优,社会培训做大做强;教育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改善;疫情防线筑牢扎稳,校园持续安全稳定;拓展办学空间、整合办学资源、创办职业本科学校等改革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推进有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新的一年,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做好十大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聚焦创办职业本科学校
强化“十四五”规划实施与体系完善。以关键绩效与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围绕提升规划实施效能,制订实施“十四五”时期与2022年度规划任务清单,实施2021—2022年度“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评估。以深入推进办学特色体系化为导向,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高等学校增强服务湖北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要求,制订实施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与调整规划)。以“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做好现有和拟开设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基于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全力创办职业本科学校。对标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要求及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政策支持,做好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论证,全力创办职业本科学校。
(二)统筹项目驱动,扎实推进“两大计划”建设任务
统筹联动“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强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能发挥,建立项目组定期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与配合,以全局思维深入推进两大计划高质量实施。强化绩效导向,进一步修订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率,严格严谨、科学精细地编制预算,做到业财匹配。高标准编制、执行2022年两大计划任务清单,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年底结硬账。
确保“双高计划”顺利通过中期绩效评价。全面总结“双高计划”建设情况,梳理完善标志性成果过程支撑材料;凝练典型案例,强化宣传引领,力争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
(三)紧盯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根据建设方案与任务书,深入推进船舶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智能装备制造与应用、数字商贸物流等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校级专业群,逐步形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面向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准确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编制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升级现有教学设施及实训基地,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模块化教学。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群发展一体联动,完善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重点推进29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力争建成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强化智慧职教、超星泛雅等教学平台应用培训,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资源深度融合应用能力。加大“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培训力度,提升教材编写水平,力争建成8部左右国家、行业规划教材。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引进“尔雅通识课”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对接国家标准,建立完善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继续开展智慧教室建设。
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进一步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改革,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国赛、省赛项目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改造提升相应专业课程的技术含量,形成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改革,省级及以上赛项获奖数量达40项,力争国赛成绩有新突破,1+X证书应考尽考比例达到100%。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深入落实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一步修订学院《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等文件,完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完善校本特色教学治理体系。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完善学业预警机制,规范学籍管理。完成智慧教务系统建设,完善顶岗实习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作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经验分享、教学比赛等活动,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与团队,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育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持续开展优质课堂公开课活动,培育一批“课堂革命”典型案例,推进优质课堂认证工作。
(四)强化师资队伍,持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严格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评价、人才推荐、评优评先等“首要标准”。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好2022年度“师德教育宣传月”、教师节表彰等活动。抓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落实,做到理论武装制度化、国情教育系统化、谈心谈话常态化、联系服务具体化。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结合重点建设专业(群),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强化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完善落实教师下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做好验收准备工作。全面推进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开展第二批校级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评选工作,加强省级名师工作室、团队培育。
完善创新人事管理。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建立健全适应学院实际的教师评价机制;组织修订教师岗位职责,完成新一轮全员聘用工作;进一步探索新的人才招聘制度;修订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探索实施教师分类评价评聘。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等相关制度,推进人事分配与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绩效激励机制。
(五)突出质量导向,统筹推进招生就业工作
着力做好招生工作。深入研究分析新高考元年录取数据,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合理设置院校专业组。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平台建设,梳理招生宣传品牌,聚力开展招生宣传,提升第一志愿生源数。持续调控招生规模,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做好定向培养士官招生工作,稳定招生类型和规模。做好技能高考工作,为录取优质中职生源、推进中高职衔接培养提供支撑。
合力推进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就业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发挥行业资源和就业品牌优势,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加强毕业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强化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力度,探索全员育人“双导师”制度。积极申报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充分激发校园招聘会就业主渠道效果,加强毕业生就业管理的过程化、精细化和精准化。实施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落实就业帮扶措施。完善就业统计核查工作机制和落实就业统计核查工作责任,确保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稳定。
(六)践行“五育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落地。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落实“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方案。推进素质教育学分制成绩单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以“五育并举”为特征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落地。深化新时代美育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改革,持续加强“大美船院”“匠心船院”主题教育品牌特色凝练,创新开展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育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加强网络思政新媒体平台和资源建设,建设思政类网络公众号,培育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组织策划“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师生文化自信,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征兵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对标省级示范征兵工作站,努力提升校级征兵工作“一站式”服务水平及工作质效,加快推进征兵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加强征兵政策宣传,引导更多、更优秀毕业生献身国防,做好“一年两征”,完成年度征兵工作任务。
推进育心育德帮扶工作平台建设。以育心育德为目标,积极整合资源、建立标准,以湖北省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为主线,推进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室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培训培养与工作激励,着重从“防、治、帮、联、爱”五个方面,梳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重点加强心理危机防控与心理困难学生帮扶。建立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持续优化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培育机制,加强大赛建设资源统筹与过程化管理,以大赛及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挑战杯”系列赛事有新突破。
推进学生工作体系建立完善。明确责任与分工、优化服务与激励,持续推进二级学院学生工作体系建设。以提升辅导员、班主任及在校生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统筹兼顾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减负增效,优化各项学生常规管理服务流程与质量控制。
推进团学工作深入发展。系统开展特色鲜明的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讲好“共青团故事”,引领广大团员青年追寻信仰之光,勇担青春使命,团结带领共青团员“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继续深化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改革,全面从严治团,完善团员评价激励机制,全方位提升团员先进性。持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开展“船小青讲堂”,用青年声音讲好船院故事。创新推动志愿服务,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团员青年综合素质。
(七)深化产教融合,做强做优校企合作
提升科研工作效能。聚焦学院优势特色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和产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做好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和推选工作。优化横向课题管理,加强与省域“专精特新”企业合作,扩大技术服务广度,增强技术服务深度;提升纵向课题研究质量,加强学院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加强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培育高质量、可转化的科技创新项目,助力学院科技创新活动提质升级。
深化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多元发展模式,以职教集团为平台,提高对船舶行业、区域经济的服务水平。持续吸纳船舶与海洋科技工业领域行业领军企业、行业标杆科研院、职业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参加职教集团,从校际间联合办学、校企间“集约型”科研项目、校地间“产教融合”项目,探索多方参与、以育人成效为目标的利益协同治理机制,深化校企共同体内涵。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性重点产业,大力引进高水平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共建校企合作优质课程、优秀教材;依托产业学院优势,深化产学研创新合作,建设2-3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八)扩大开放办学,强化社会服务和国际影响
培养打造国际办学合作品牌。加快中德项目、中加项目本土化“三教”改革成果孵化,推进高职涉船类职业教育国际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围绕“海上丝路学院”“海外培训中心”等国(境)外合作办学项目,多途径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大力服务中资“走出去”企业,建设应用于国(境)外多元化生源的“中文+技能”教学资源库。面向湖北省高端装备制造支柱产业,聚焦智能船舶配套产业,持续深化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职业教育援外平台和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建设,联合行业知名企业共建船舶与海洋科技产业智能装备制造、卓越海员等强品牌项目。
强化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培训管理平台与机制,修订《社会培训考核办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组织实施社会培训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社会培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组织开展优质培训资源建设,开发8个职业教育培训包。开发国际培训市场,建设1个“鲁班工坊”海外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积极申报武汉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服务湖北“技能型社会”建设,继续深化社会培训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国防科技工业、船舶行业技能人才培训、海员培训、士官生培训、特殊焊接与特种设备无损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培训项目等优势社会培训项目。力争全年实现社会服务总量超过20万人日、培训项目满意度超过90%以上。
积极挖掘校友资源潜力。加强与校友联系,依托校友微信平台,做好校友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搭建校友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定制开发“校友管理系统”,完善校友服务体系机制。组织校友活动,拓宽校友支持学院建设发展渠道,挖掘校友资源潜力。
(九)优化办学条件,提升育人服务保障水平
积极改善办学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谋划新校区建设,努力拓展办学空间。结合实际需求,稳妥实施校园维修,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推进智能航运中心、智能制造中心、机电一体化中心等“双高计划”专业群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智能机舱、船体组立智能制造生产线、船用零件智能制造生产线等实训室建设。实施好学生宿舍维修等项目。
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对宿管、维修等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岗位职责培训,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和责任心。选派优秀员工组成夜班班组,确保24小时提供优质服务。强化对校园环境、绿化、卫生等方面工作的日常管理,为广大师生创建安全美丽的校园环境。
(十)夯实内部治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强化政治统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重点,精心策划组织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抓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员工。继续高标准完成好援疆、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和统一战线工作。
强化依法治校。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修订学院章程,进一步梳理与完善制度体系,开展制度体系实施情况诊改。落实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深入开展普法活动,积极推进宪法和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深入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完成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积极推进校务公开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保障教职员工权益。建立健全学生代表提案工作制度,引导广大同学参与学院民主治理。
强化廉政建设。认真分析省委第十一巡视组对学院巡视的反馈意见,从严从实开展巡视问题整改,做到举一反三,深化整改成果的运用。坚持教育和监督并重,集中开展党风廉政宣教月和警示教育活动,持续推进“清廉船院”建设,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营造“好正实优”的干事创业氛围,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推进为基层减负。积极做好信访工作,积极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审计工作精细化,规范落实各类采购工作,进一步严格财务管理,杜绝廉政风险。
强化“智慧校园”建设。开发微服务应用80 个,重点推进网上报销和网上报修应用,优化完善智能服务大厅建设。推进校园人脸识别深入应用,提升校园治理能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人才,构建具有教育价值的、学生可感受可交互的沉浸式校园数字环境,向全院师生提供优良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进一步规范图书、档案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完成2021年档案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做好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2022年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特级”达标。
强化民生福祉。落实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16条,竭诚服务好教职工。做好门诊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季节性易发传染病防控及宣传教育,按需逐步增加慢性病常用药的储备。进一步细化教职工体检方案。关心关爱离退休人员,做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
强化平安校园建设。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忠实履行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维护校园安定、保障师生安宁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突出国家安全教育,组织做好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完善保密工作机制,建立保密联络员制度。压紧压实平安建设工作责任,重点抓好责任制落实及考核工作。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区及教育厅等各级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完善学院疫情防控工作机制,落细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链条。深入开展各类矛盾风险隐患源头治理,不断提高校园治安动态防控能力,重点落实科技楼消防整改、消防给水系统改造等工作。认真开展师生信教排查,严格防范校园传教。加强校园应急预案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健全警校联动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加快推进学院治理现代化提供安全稳定环境,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